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全谷物產業起航

“開發全谷物食品是對傳統中國飲食文化的繼承,也是經過30年改革開放,整個國民健康和產業發展的一個回歸和輪回。”| 文 ·本刊記者 李鈺“我們50歲的人從小吃的全是全谷物,面粉叫九五面,小麥出粉率達到95%,吃的大米也是破碎機一風吹,現在好不容易吃到精細白面,又讓我回歸到吃全谷物,全谷物有沒有市場呢?經過兩年的體驗,我發現還是吃全谷物好,從我的體重、血脂、血壓看,是全谷物保證我的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又回歸到幼年的口感,我並沒覺得有很大差別。我們開發全谷物食品是對傳統中國飲食文化的繼承,也是經過30年改革開放,整個國民健康和產業發展的一個回歸和輪回。”河南工業大學校長屈凌波在第二屆全谷物食物發展國際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如此開場。這番話在勾起眾多同齡人兒時飲食回憶的同時,也引出瞭這樣一些問題:在中國,以米面為主食的老百姓,現今如何搭配才健康?人們常說“葷素搭配,營養均衡”,這個概念過渡到主食領域,就成瞭新的命題,幾十年“食不厭精”的價值觀是否到瞭新的拐點?全谷物產業在中國能否就此揚帆起航,進入快速發展期呢?古稀老人的全谷物夢在10月19日舉行的第二屆全谷物食品發展國際論壇上,一位參會者格外引人註意:頂著花白的頭發,但炯炯有神的眼睛裡透著一股執著和堅毅,他是本次論壇年齡最大的參會者——孫尚元老先生。在中國科技會堂的咖啡廳一角,本刊記者見到瞭這位老者。孫尚元是牡丹江惠食坊食品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主要創始人兼高級技術顧問。已經七十多歲的他,特意從上海趕到北京參加論壇。談起此次參會的目的,孫尚元向記者出示瞭一份早先草擬好的文稿——《牡丹江惠食坊北京參會事宜》,其中列舉瞭六項事宜,首條是宣傳介紹公司產品。牡丹江惠食坊公司,對大眾市場來講,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新品”,在網絡領域查不到公司的宣傳信息。孫尚元介紹說,“公司網站域名早在一年前就已經申請好瞭。全谷物是新市場,迫切需要進行市場培育,但是全谷物在中國對於大傢來說還算是全新的產品,國傢也沒有像歐美一樣推出行業標識,沒有標識不利於行業規范發展,考慮到多重因素,還是把市場工作推遲到本屆全谷物論壇之後,希望中國的標準和標識工作能盡快推進,企業也好快速發展。”2012年7月,牡丹江惠食坊食品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黑龍江成立,成為國內研究開發生產復合全谷物主食米的企業之一。回憶起這傢公司的成立,絕對可以用“難產”一詞來形容。“2012年之前,我們一直在上海申請全谷物食品的企業生產標準,籌備成立一傢全谷物生產企業,但因為國傢沒有相關標準,兩年時間過去瞭,也沒能申請下來。”孫尚元告訴記者。孫尚元從事營養學研究幾十年,專門研究生產運動營養、健身健美營養、嬰幼兒營養、中老年營養和臨床營養食品。例如“先天性氨基酸代謝缺陷病營養食品”,就是市場反響非常好的產品之一。然而,這位老者並不滿足於當下的成就,年逾古稀的他把視角放在瞭近幾年火起來的全谷物營養食品上。“大概2000年以後,國內外都在談全谷物這個問題,當然國內相對少一些。我覺得這是人們追求營養健康的一個新方向,有研究生產的價值。”他繼續說道,“通過研究國內全谷物健康食品生產現狀發現,一些食品加工也使用雜糧,但並不是全谷物的真實含義,他們把雜糧的皮去掉,使其大部分營養成分和相應的礦物質都流失瞭。曾經有位河南大學教授指出,我們國傢發展全谷物一定要從主食開始,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會吃主食,這樣的話,國內的全谷物市場就會很大,人們的健康水平也會提高很多。然而,市面上的全谷物食品,基本都是零食形式,而非主食。根據這個現狀,我們將各種雜糧匯集起來,研究如何生產出既解決粗糧的口感問題,又使不同谷物、豆類共煮同熟,同時還能保證各種雜糧的營養成分不流失,可被食用者最大化吸收。”2011年,孫尚元的團隊在全谷物主食研究上取得成功,並申請瞭專利。隨後,他們決定將這個成果推向市場。然而,這個目標的實現,並沒有之前預想得那般簡單。在上海申請生產標準未果後,孫尚元的思想發生瞭大轉變,為什麼要守著上海這個城市,而不考慮其他更加適宜的地域?他說,在選址上,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原料問題,二是審批問題。中國的污染是從南到北依次減輕,北方的環境污染相比南方要輕一些,考慮水、氣及土壤三因素,黑龍江的黑土地能夠提供全谷物生長的最佳環境,能夠保證全谷物主食原料的質量,於是他們把公司搬到瞭黑龍江。這個公司的成立也得到瞭當地政府的重視。在黑龍江質量局聘請相關專傢討論,制定瞭全谷物食品的地方標準後,惠食坊公司最終獲批成立,復合的全谷物米類產品也因此出爐。分享產業蛋糕什麼是全谷物?目前國際上對全谷物食品的界定,基本采用美國谷物化學傢協會的定義:完整、碾碎、破碎或壓片的穎果,基本的組成包括淀粉質胚乳、胚芽與麩皮,各組成部分的相對比例與完整穎果一樣。由於高膳食纖維、低脂肪、低飽和脂肪酸、低膽固醇和低熱量,全谷物食品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攝入全谷物能夠幫助避免癌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癥的發生,減少冠心病的發生率,也能極大地控制隱性疾病的發生。對於眾多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講,全谷物並不是稀罕物。那個年代,飽受饑餓的人很難吃得上一頓米面,五谷雜糧是人們充饑的不二選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都吃上瞭精細的小麥粉、大米;然而,在各種“富貴病”、“文明病”接踵而至地侵襲人們的健康時,五谷雜糧再次引起人們的註意,營養學傢主張粗細搭配,於是全谷物食品概念應運而生,它也被賦予瞭重要的歷史使命,即調節人體營養需求,預防和治療各種非傳染性慢性疾病。有市場,即有商機。全谷物升級,被譽為21世紀食品行業革命的主流運動,吸引瞭眾多企業準備或者已經涉入全谷物行業。根據Mintel全球新產品數據庫統計顯示,2000年全球隻有164種全谷物產品投放市場,而2011年約有3,378種,比2000年增長瞭1,960%,是2000年的20.6倍。新投放市場的產品中,烘焙食品、早餐麥片和休閑食品種類最多,增長速度最快。另據美國全谷物委員會(WGC)公佈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6月,全球獲準使用全谷物食品標簽的產品總數已超過8,600種,由分佈在41個國傢的386個成員公司生產,其中15%的產品在美國以外的國傢有銷售。全谷物食品已經成為國外食品市場非常重要的一份子。在本次論壇上,有業內人士也預測指出,全谷物作為財富第五波的產業主潮,將推動萬億產值,促進宏觀經濟的進一步復蘇,推動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而從國民營養健康角度看,全谷物食品的普及將會進一步改善膳食營養結構,對提高全人類營養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黃帝內經》中說‘五谷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這種傳統的飲食結構對現代人類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能夠研制出適合現代人生活節奏和口感需求的全谷物食品,必定能在食品加工行業競爭中收到好的市場效益。”孫尚元如是說,“就像國傢公眾營養改善項目辦公室於小冬主任在論壇上說的,‘全谷物食品前途光明,市場巨大’,經過分析全谷物主食市場現狀及國傢對全谷物食品的重視,我們瞄準瞭全谷物市場,著手做這個瞭。”於小冬在本次論壇上發言指出,“全谷物食品,可能對中國人來說更容易接受,因為這些年食品安全問題頻出,各種添加劑讓老百姓都害怕瞭,好像隻要不添加就行瞭,全谷物並不往裡添加,隻不過是盡量把各種營養成分保存下來,這對中國消費者來說可能更好一些。同時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全谷物食品的發展前景無疑非常廣闊。這兩年來很多企業都在關註和參與全谷物食品的開發生產,有些甚至力度非常大,如訂購瞭歐美最先進的全谷物生產設備,建立新的生產線,有些企業還積極到日本等國傢考察包括糙米、全谷物的生產情況等,全谷物產業取得瞭非常大的發展。”作為中國食品加工行業的巨頭,中糧集團也重視全谷物產業的發展。中糧集團營養健康研究院首席科學傢俞偉祖在論壇上指出,全谷物對食品加工企業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俞偉祖在美國二十多年,親身經歷瞭美國全谷物飛速發展的十幾年。“回國之前,我在美國的賓堡集團工作。在美國經濟蕭條的時候,普通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下降,對高端產品的購買也大幅度下降,所以整個烘焙行業的利潤受到很大沖擊,但賓堡在2008、2009年創造瞭歷史上最好的利潤,主要原因就是全麥、全谷物產品的創新。目前,全谷物在中國還屬於起步階段,我相信今後幾年各方面條件成熟後,對國內糧油企業和食品加工企業是非常好的。”俞偉祖如是說。近幾年來,國內市場上先後湧現出瞭一批生產全谷物食品的企業,全谷物面粉、餅幹甚至用全谷物制作的各種糕點,陸續被搬上消費者的餐桌。據瞭解,牡丹江惠食坊推出的產品主要是一系列的復合全谷物珍珠米,如用赤小豆、紅米、燕麥及粳米加工成的“心之谷”,用大豆、黃玉米、燕麥及小米加工制成的“黃金之谷”等。在本次論壇上,惠食坊榮獲“健康糧油科技創新獎”,雖然在企業知名度與規模上無法與同時獲獎的賓堡、雀巢、中糧、嘉裡等企業比肩,但惠食坊公司執行總裁孫濤表示,“企業專門做全谷物,能在行業內領先已經非常榮幸瞭,希望能成為中國第一批全谷物骨幹企業吧。”孫尚元介紹說,“雖然現在市面上也有全麥產品,但是營養成分比較單一。我們的產品則是對谷類和豆類的綜合加工,根據一定比例配置,對谷類和豆類打粉、加工,再造粒,通過互補加工,不僅解決瞭口感問題和共熟問題,而且營養更加齊全、均衡,有助於人體吸收。在科研和理念上,我們是走在前列的。”據不完全統計,雖然越來越多的食品加工企業都瞄準瞭全谷物食品,但中國的全谷物食品種類及數量仍然有限。僅以全麥粉為例,在中國的小麥生產中,精麥粉仍然占據最大份額,全麥粉僅占有1%。孫尚元表示,惠食坊尚處於成立之初,產品種類比較單一,今後將根據特殊人群和不同季節開發生產多種全谷物營養食品,如粉狀的、膨化類的,以適應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飲食需要。求方圓 規矩待產在孫尚元帶來的參會事宜文稿中,記者註意到,第二事項是“全谷物概念與標準問題”。他告訴記者,惠食坊的產品還沒有在市場上正式銷售,就是因為全谷物食品標準問題尚未解決。“兩個月以前,聽說要召開這次會議制定國傢全谷物食品標準,所以公司產品的上市準備就暫時擱置瞭下來。我們想看看國傢制定的全谷物食品標準內容到底如何,如果我們的標準與國傢標準有所不同,公司產品就得根據國傢標準作出調整。一旦全谷物食品國傢標準及標識定下來,公司產品的上市工作就會馬上開啟。”目前為止,國內全谷物食品標準尚未正式出爐。俞偉祖說,在全球范圍內,全谷物食品在過去的十年特別是過去五年,呈現出瞭快速增長的態勢,選擇全谷物食品已成為一個潮流。歐美國傢已經制定瞭相關方面的標準,為行業發展起到瞭保駕護航的作用。“跟發達國傢相比,我們還處於起始階段,現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追求具有良好口感、色澤的精白米面食品階段。隨著國內全麥粉及其制品的快速發展,制定全谷物食品標準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他進而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好標準,就沒有辦法對全谷物行業進行引導,這個行業不可能實現健康發展,以至於實際上消費者買到的所謂的全谷物食品,都不是貨真價實的東西,這對整個全谷物行業發展極為不利。記者從本次論壇獲悉,國內全谷物食品標準已經完成瞭公開征求意見階段,正在形成標準送審稿。如此看來,順應全球趨勢,制定國傢標準已成為國內全谷物業的必然趨勢,但是,國傢標準的具體內容應該幾何,卻讓眾多業內人士一直揪著心。“我對現在這個全谷物國傢標準草案稿是有看法的,國傢定標準不能脫離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應該允許有更多的百姓聲音出現,參與討論。”孫尚元說道,“為什麼不認可我們老祖宗的做法,而非得跟著國外的標準走呢?為什麼不按照我們國傢的飲食文化,按照中醫理論,搞一套自己的全谷物標準?比如,豆類、薯類對人體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並不是隻有谷物對人體有益。”在美國和歐盟國傢,全谷物原料指的是谷類,並不包括大豆、紅豆、黑豆等豆類,更別提薯類。本次論壇發言中,國傢公眾營養改善項目辦公室副秘書長、新成立的中國全谷物理事會秘書長董國用,在闡述中國全谷物相關標準工作規劃和標準項目進展情況時,透露瞭對全谷物概念的初步界定,指出“大體分為米類、麥類等原料來源”,“豆類不屬於全谷物”。到底該如何界定中國全谷物食品的概念,以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業內人士的普遍贊同,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此,專門研究中國全谷物食品產業化研究開發路徑的屈凌波指出,我們探討中國全谷物食品,是對國際上全谷物食品的繼承,應該在借鑒吸納基礎上樹立我們的特色。中國全谷物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因此全谷物概念要有自己明晰的特點。孫尚元對此表示,若根據現在的全谷物標準草案,惠食坊的產品可能還需要做一些調整和修改。“我們也正在和標準起草方負責人溝通這些問題。國外主要是吃面包,全麥粉就足夠瞭,所以沒把豆類列為全谷物,但是我們的飲食文化與國外有所不同,吃的比較雜,很多紅豆、黑豆等豆類都是飲食來源的一種。如果國內標準中不列入豆類的話,我們的全谷物食品就太單一瞭。”其實,要想打開中國全谷物食品的市場,除瞭確保全谷物食品質量符合國傢標準外,與消費者的認可度和接受度也有不可忽視的關系。俞偉祖表示,從技術層面講,我們的加工技術跟產品開發技術也要跟上去,如果技術跟不上的話,就不可能做出消費者喜歡的產品,這個行業也就發展不起來。不管怎樣,全谷物概念的出現,給眾多企業帶來瞭商機。但是,要想做好全谷物產業,任重而道遠。看機器人72變始於1997年的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無疑是各行各業機器人的大聚會。在該項大賽中,機器人走出工廠車間,經歷完美變身,在機器人足球、機器人搜救、機器人傢居服務、機器人技能展示等多個領域一決高下,猶如孫悟空72變一樣,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吸引著眾人的眼球| 文 ·本刊特約記者 鐘文淵2013年7月上映的美國科幻電影《環太平洋(601099,股吧)》中,一群巨型機器人“Jaegers”最終打敗瞭怪獸“Kaiju”,一舉成為拯救全球的超級大英雄,機器人的威力給眾多觀眾留下瞭深刻印象。在現實空間,6月30日在荷蘭埃因霍溫落幕的2013年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足球賽上,代表中國出戰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水之隊”最終奪冠,在人工智能領域率先圓瞭中國足球的冠軍夢,讓對中國國足愛恨交織的球迷看到瞭一絲希望。有人甚至指出,“當機器人取代人類時,就是中國足球的出頭之日瞭⋯⋯”始於1997年的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無疑是各行各業機器人的大聚會。在該項大賽中,機器人走出工廠車間,經歷完美變身,在機器人足球、機器人搜救、機器人傢居服務、機器人技能展示等多個領域一決高下,猶如孫悟空72變一樣,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吸引著眾人的眼球。百變機器人“機器人”一詞出現在人類社會不過百年歷史。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傢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中,根據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造出瞭“機器人”這個詞。但直到1914年才出現瞭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的機器人,即由美國人喬治·德沃爾制造出的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機器人,這種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然而,機器人技術真正得到提高和應用的,最初是在工業領域。1959年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傢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制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隨後,成立瞭世界上第一傢機器人制造工廠——Unimation公司,英格伯格也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這一事件開啟瞭之後五六十年間機器人席卷全球工業領域的浪潮,各種工業機器人先後出現在不同的生產車間,進而取代瞭工作崗位上的人類。就像機器人出現的初衷一樣,即人類希望制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機器人不可能僅僅停留在工業領域,恰如英格伯格曾經期待的一樣,更多的場合需要智能化的機器人朋友。早在1984年,他就已經預言,“我要使機器人擦地板、做飯,洗刷我的汽車和檢查安全。”從機器人的發展進程來看,截至目前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機器人是一種“遙控操作器”。第二代機器人是按人事先編好的程序對機器人進行控制,使其自動重復完成某種操作。第三代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它是利用各種傳感器、測量器等來獲取環境的信息,然後利用智能技術進行識別、理解、推理並最後作出規劃決策,能自主行動實現預定目標的高級機器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徐德指出,“現在第三代機器人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研發重點,其智能化越來越高,自動化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對人的依賴性會變得越來越低。而傢庭服務則是它們最為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全球機器人大國日本,繼工業機器人之後,在搶占傢庭服務機器人戰略高地上也走在前列。早在六七年前,日本經濟產業省就對未來10-30年後的科技發展制作瞭“技術戰略藍圖”,其中指出,未來傢庭生活中將出現的最大變化,就是機器人的普及:機器人將成為傢中“保姆”,照顧孩子學習玩樂,協助老人更衣洗澡,提醒病人按時吃藥。傢中的洗衣、吸塵等麻煩工作,當然更要交給它們。隨後,各種傢庭娛樂性機器人、機器寵物等相繼問世,並逐步走進傢庭、公共場所,日本類人機器人的產業化也初具規模。記者瞭解到,為積極應對老齡化、多地震災害等挑戰,服務機器人已成為日本的發展重點。2012年,日本政府在相關領域新增投資10億日元,並指定讓日本制造企業、高等院校進行“產學聯合研發”。2013年,日本還在神奈川縣、茨城縣築波建立“機器人特區”,分別投資5億日元,並給予稅收優惠等特殊的財政金融政策,推動看護機器人、救災機器人等服務機器人的研發及應用。重點關註、投入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全球自動化公司ABB,對機器人民用市場的潛力也有清晰的認識。ABB機器人業務中國區負責人李剛告訴《中國新時代》記者,“相較民用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更強調生產效率的提高、節能增效的實現,兩者出發點不同,因此在技術和成本投入,乃至外觀上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盡管如此,ABB機器人也始終努力擴大同普通消費者的親密接觸。”據悉,ABB研制生產的ABB IRB6640機器人正在紐約曼哈頓地區Yotel酒店內“工作”。它們像“行李生”一樣幫助客人存取行李。該機器人能夠照管117個儲物櫃,當酒店客人準備退房時,隻需要出示條碼憑單,機器人即可迅速幫客人提取行李。整個機器人行李存取系統經過精心設計,在確保安全可靠的同時,還讓從未與機器人打過交道的客人有瞭直觀的互動體驗。科幻到現實之難“相比國外非常先進成熟的機器人技術,國內研究機器人的單位基本上都避開瞭工業機器人,主要集中在特種機器人領域。”北京理工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高峻告訴《中國新時代》記者。他指出,新型機器人技術在國外發展得很快,經常會有新的技術概念出現,但是國內機器人技術研究則以跟蹤為主,少見全新、有意義的新機器人,通常是把大量精力花在各種樣機上,而在核心的視覺識別、人工智能、新驅動、新控制、新傳感等問題上,投入不足。在高峻所在的研究室裡,記者看到瞭一些研究成果,如煤礦救援機器人、排爆機器人、“匯童”仿人機器人及高仿真機器人。其中,煤礦救援機器人可以在礦難時進行救援、探測工作;“匯童”仿人機器人具有前進、後退、轉彎、上臺階、打太極拳、刀術表演及打兵乓球等功能;而高仿真仿人機器人則具有與人類高度相似的外表,面部具有多種表情,能夠行走,集環境感知、操作與作業、負責動作規劃等眾多功能於一體。記者瞭解到,研究室裡展示的這些機器人價格不菲,基本都在百萬元左右。雖然其中的大型、中型排爆機器人已經投入小批量生產,並參加瞭幾屆航展、警用裝備展等,但是負責主持研制該機器人的高峻向記者坦言,“從用戶的使用反饋來看,這種機器人的可靠性還有待提高。”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煤礦救援機器人、排爆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的出現,大大降低瞭人類工作環境中的危險指數,可以稱得上替代人類的智能好朋友。高峻指出,機器人技術的確會改變人類生活,五十年後,在工廠、農村、服務行業等,都會有大批的機器人代替人類進行勞動,但目前還處在機器人應用的前期。早在幾年前,比爾·蓋茨就向世界預言:不久的將來,傢傢都有機器人。他指出,機器人在傢庭的普及,將重復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在過去二三十年間,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成本急劇降低,電腦迅速成為社會每個傢庭甚至每個人的必需品,隨後,智能手機、IPAD、微信等新型智能產品正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那麼,高智能化的機器人什麼時候能夠普及呢?曾成功研制我國第一臺弧焊機器人和點焊機器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蔡鶴皋說,機器人發展到現在,除瞭用工業機器人代替人類勞動作業以外,另一個很大的領域就是服務機器人,包括傢庭服務機器人、社會服務機器人。“但我個人認為,要實現比爾·蓋茨預言的機器人最終會進入傢庭,就像個人電腦一樣傢傢都有的情景,可能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因為服務機器人的設計和維修要比工業機器人復雜得多。第一,我們要考慮機器人的安全操作性,不能傷人;第二,要考慮廉價性,不能讓人覺得貴而用不起。”高峻也表示,任何一個產品,需要在技術與價格的結合點達到社會需求時,才會大量進入社會。“機器人價格降到1萬元一臺傢庭服務機器人,3萬元一臺工業機器人,2萬元一臺辦公室服務機器人時,估計機器人就會大量普及瞭。目前的價格是50-100萬元,所以還不能普及。但隨著控制器、電機驅動、通訊、能源的降價,會逐漸接近人類要求的。”“在進入傢庭前,機器人在人類社會,大體是按照太空、軍事、科研、工業、餐館、辦公室,最後是傢庭的順序逐漸普及的。”在歐美日韓地區,傢用機器人已是一個傢喻戶曉、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侶。但對絕大多數中國消費者來說,機器人還是一個存在於科幻小說或電影銀幕中的遙遠形象。一句話,機器人要在中國市場從科幻走向現實,最終實現普及,關鍵在於技術和價格。從全球看,機器人正在以較快的步伐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據瞭解,2012年全球傢用機器人銷量超過600萬臺,傢用機器人市場2015年將達到150億美元。隨著智能機器人技術在智能傢電、人際交互的網絡服務以及醫療設備和信息產業中的普及,傢用機器人有望成為繼電腦、手機之後,大批量進入傢庭的消費類電子產品。搶食服務機器人市場萬變不離其宗。走出工業領域,不管是清潔地面的、擦窗戶的,還是看護老人的、陪伴兒童的,變來變去,它依然是智能化的機器人。但正是這種多功能變身,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瞭服務機器人巨大的市場前景。全球傢用機器人第一品牌美國iRobot,不僅為美國國防部研發瞭Ariel、Packpot、Warrior等多款機器人,在戰爭中完成瞭許多危險的任務,還在2002年研發瞭世界第一款傢用清潔機器人Roomba。這款產品的誕生被譽為機器人走進人類生活的裡程碑,實現瞭機器人從概念到實用的轉變。2011年下半年,iRobot宣佈進軍中國市場,給中國傢庭帶來瞭全新的生活理念,掀起一股革命性的智能生活浪潮。其實,早在iRobot進入之前,中國第一傢機器人生產企業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就已涉入瞭這一領域。在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2010年舉辦的10周年慶典上,公司總裁曲道奎表示,公司將用3到5年的時間把傢用服務機器人推向市場,標志著專註於工業機器人的新松公司進軍傢用機器人領域。曲道奎說:機器人未來發展更大的空間將是在民用市場,這是一種趨勢,也將是新松未來發展的一個重點。本刊記者從新松機器人品牌與公共關系部部長哈恩晶處瞭解到,從2006年開始,新松就將傢用機器人作為戰略產品進行研發儲備。“到現在為止,已經開發出瞭第三代產品,並且正在北京某養老院試用中。如果試用效果良好,以後將成為我們的重點研發方向。”哈恩晶說道。不得不說,曲道奎對於傢用服務機器人的規劃確實有遠見。2012年4月,科技部印發《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規劃指出,全球個人傢用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由2009年的870萬臺,增加到2010-2013年的1,140萬臺;服務機器人的產值將由2010年的約171億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517億美元。我國潛在的、巨大的服務機器人市場亟待開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殘疾人群龐大,醫療與教育需求旺盛等因素的刺激下,我國有望形成全球最大的服務機器人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瞭智能化服務機器人的商機。2012年8月28日,科沃斯發佈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傢庭服務機器人——親寶,除此外,科沃斯還擁有地面清潔機器人地寶、空氣凈化機器人沁寶、擦窗機器人窗寶。據報道,科沃斯的地面清潔機器人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已超過65%。在8月10日召開的2013國際智能物聯和機器人產業高峰論壇上,北京紫光優藍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發佈瞭全身由“超級腦、千裡眼、第六感、神行腿”等部件組成的“愛樂優傢用智能機器人”。據介紹,這款機器人具備與空巢老人對話、安全看護兒童、管理傢居、照看寵物等“人”溝通的部分屬性。而就在此前一日,紫光優藍的國內第一條生產線——巴羅科技愛樂優智能機器人項目在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區奠基,成為目前國內最大傢用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規劃2014年年底前正式投產,2015年產能將超50萬臺。服務機器人市場到底會如何?哈恩晶說,未來的傢用機器人應當主要集中在養老方面,因為人口老齡化越來越明顯,老人在傢很孤獨,需要一個機器人在傢陪護。“但是,傢用機器人要進入市場,我覺得需要兩方面條件:一是產品自身的功能完備;二是政府是否願意持續投入中國的養老機構使用機器人。民營養老院一般不會願意花幾十萬元買一臺陪護機器人,但如果政府能從關愛老人、提高老人晚年生活品質的角度出發,資助一些養老院購買養老陪護機器人,則是機器人產品批量走入市場的條件。如果缺少以上條件,就缺少產業化的環境。”服務機器人已成為各國機器人產業化的重要選擇。為鼓勵企業加強研發,韓國在五年前就出臺政策給予包括服務機器人在內的機器人企業研發補助,補助額占企業研發投入的20-30%,並於2012年出臺瞭機器人發展十年計劃,目標是實現每個傢庭一臺機器人。韓國還於2009年在仁川開工建設機器人樂園Robot Land,該樂園以機器人為主體,打造包括機器人展示、體驗、教育與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復合型文化空間,並將以此為據點,帶動仁川的機器人研究、開發和生產。研究指出,我國從2012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期,“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出現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60歲以上老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由13.3%增加到16%,這將使我國養老服務面臨極大挑戰。此外,我國也是地震、洪澇等災害多發國傢。為此,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指出,我國需要進行前瞻佈局,借鑒日韓機器人發展經驗,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看護、醫療、救災等服務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並積極開展區域示范推廣。他表示,除瞭通過努力研發出適合民用需求的各種機器人外,國傢還需要針對機器人的使用,及時修訂相應的法律法規,避免服務機器人適用中出現法律沖突問題。果脯也創新在眾多的“北京特產”果脯中,如何使自己的產品更有特色,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是每一個果脯企業生存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文 ·本刊記者 王志琴近日,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和北京市西城區商務委員會聯合舉辦的中華老字號時尚創意大賽落下帷幕。記者瞭解到,此次大賽經過各省市老字號協會推薦,參加全國總決賽的共有13個省市,68傢企業,186件作品。經過消費者網上投票和專傢評審,最後評出100件獲獎作品,其中紅螺高檔果幹系列產品獲得大賽“始創產品時尚創意”銀獎。果脯與北京特產說到“紅螺”這個品牌,對於許多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或是外地人來說,也許並不熟悉。但是,一提到北京著名小吃——果脯,無論是北京人還是外地遊客就都不陌生瞭。漫步在大柵欄、西單、王府井(600859,股吧)等著名的北京旅遊(000802,股吧)場所時,人們不難發現隨處可見的北京特產商店,而在這些特產中,那些包裝精美的果脯無疑是一大亮點。根據北京老字號協會傳播部部長張青介紹,作為北京重要的特產之一,北京果脯的制作技藝主要始於明清兩朝,脫胎於宮廷禦膳,因此做工細膩、風味絕佳。“相傳北京果脯制作從明末禦膳房開始。果脯屬於宮廷小吃,當時為瞭保證皇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果品,廚師們將各季節所產的水果,分類泡在蜂蜜裡,並且逐漸加入瞭煮制等制作工藝,最終形成瞭口味酸甜適中,爽口滑潤,甜而不膩,果味濃鬱的獨特宮廷風味小吃。”到瞭清朝,果脯制作技藝由宮廷傳入民間,在皇宮與民間廣為流傳。有“華人談吃第一人”之稱的唐魯孫在《中國吃》中寫道:“早些年南方朋友到北平辦事或觀光,離開北平前,總要帶點北平的特產土產回去送送親友,買文具多半是銅鎖尺,電鍍墨盒,細鏤精雕各式印紐的銅圖章,買點心少不得是大小八件,卷酥,菊花餅,小炸食,薩其馬,如果想買點可口零食,十之八九要到乾果子鋪買幾樣果脯,用匣子裝好,帶回傢鄉送人,那是最受歡迎的北平土產瞭。”可見在當時北京果脯已經發展成為著名的北京特色產品之一。時至今日,作為北京傳統的特色食品,果脯逐漸成為北京旅遊市場的生力軍品類之一。近十年來,伴隨著新興超市連鎖體系的快速發展,北京的果脯企業獲得瞭更多的終端展示和交易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超市連鎖體系的發展在為果脯類食品的旅遊市場消費提供瞭購買便利性的同時,也為中小型果脯企業提供瞭生存和發展的市場機會。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在北京,果脯行業銷售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局面:一邊是以紅螺、禦食園等為主的中高端果脯品牌在北京地區中高檔連鎖型零售終端占據主導地位,另一邊則是以盛德隆、萬澤芳、世宜嘉等為主的中低端果脯品牌主導瞭中低檔零售市場。雖然兩大陣營的價格和終端不同,但是同時共享著“北京特產”的資源牌。在眾多的“北京特產”果脯中,如何使自己的產品更有特色,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是每一個果脯企業生存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創新是關鍵早在清朝末年,老北京一些實力較強的果脯字號就開始逐漸揚名,其中就包括紅螺前身——聚順和。據張青介紹,北京紅螺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螺公司)始於1909年,早在1915年,其前身“聚順和”制作的果脯就曾因為富蘊果香,吃後齒頰留香的特點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斬獲金獎。如今,位於北京市懷柔區的紅螺公司不僅成為瞭一傢具有百年果品生產經驗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和“國傢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產品更是行銷國內外15個國傢地區,並入選“北京禮物”。盡管如此,有關專傢卻對果脯在未來的發展表示出擔心。從行業發展歷程看,在產業化發展初期,“北京特產”的品類形象對北京果脯行業的發展起到瞭極大的助推作用,成就瞭紅螺、禦食園等知名品牌。“但目前消費者口味等消費習慣、終端消費形態與之前已不盡相同,果脯行業一成不變的產品結構和一直所依賴的北京特產的品類形象也顯得難以適應當下的變化,尤其是在新一代消費者開發的問題上。”當下,隨著科技的進步,四季時鮮水果的普及已經讓起源於皇傢宮廷的果脯行業有些尷尬,紅螺、禦食園等領導品牌也難以突破億元銷售大關。這些企業始終繞不開一些共性的問題——是進行產品品質和品牌差異化概念提升,實現現有行業容量下的品類內競爭性增長?還是根據消費人群細分,進行產品創新或延伸,實現品類細分的容量性增長⋯⋯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來到瞭紅螺公司。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圍繞這些問題,這些年來,公司一直在嘗試著從技術到產品等方方面面的創新,並逐漸摸索出依托創新,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化的模式。在老北京小吃工業化加工技術研發方面,公司充分利用企業技術、質量管理、渠道等優勢,加大對產品研發的力度,對“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和宮廷糕點“京八件”等進行瞭改良,在傳統產品風味的基礎上註入現代元素,將傳統京味產品向現代特產文化提升,“全力打造‘老北京風味’的‘新北京特產’”。“老北京小吃產品的上市,使得現做現吃的餐桌食品,變成瞭休閑旅遊、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這可以說是給我們打開瞭一扇窗,也更明確瞭紅螺做中國特色休閑食品品牌的定位。”紅螺公司董事長李效華如是說。不僅如此,該負責人還告訴記者,公司在推進產品研發,改進新工藝,提升產品升級方面也下足瞭功夫。“我們在傳承和挖掘老字號的品牌文化基礎上,以現代消費潮流為著力點,不斷用現代科學技術加以改造,研發新產品,將新創意、新技術、新成果融入產品之中,創新產品健康、營養、時尚的新概念。可以說,我們真正實現瞭果脯產品的升級換代,使果脯產品從傳統熱煮向冷制工藝轉變。用現代工藝挖掘和改造傳統食品,開發以果蔬為原料的休閑食品,增加瞭老北京傳統風味肉食品。”此外,在產品研發方面,紅螺公司還遵循著“預研一代、開發一代、生產一代、儲備一代”的原則,主要研究低糖化、無糖化、藝術化、功能化食品,主要方向是休閑化即食食品。在新技術的推廣上,通過對產品工藝的研究,制定工藝技術及工藝參數,制訂出符合現代消費需求的工藝技術質量標準,推動瞭整個行業的發展。對於現已擁有六大系列、四十多個大類、二百二十餘個品種、四百餘種包裝規格的紅螺公司來說,管理者們深刻地認識到“市場是企業決勝的戰場”,因此,為瞭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他們采取瞭“深耕渠道”的策略,通過建設覆蓋面廣、功能健全的營銷網絡,提高產品的市場接觸度和影響力。上述負責人說:“目前公司已建立瞭以機場、商廈、超市、鐵路、電子商務為主渠道的立體營銷網絡和市場管理體系,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設有銷售專櫃500餘個、批零網點7,000餘個、紅螺專賣店22個,並出口歐美等15個國傢。在同類產品中占有較大份額。”勇於創新之路使“發揚中華老字號的傳承示范作用,延續中華美食文化的百年榮光”這樣的目標對於這個百年果脯企業來說或許並不遙遠。

新聞來源http://n聯徵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e蘆竹汽車貸款汽車貸款試算信貸年息ws.hexun.com/2013-12-23/160814216.html
arrow
arrow

    傅晴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